关于“文化自信”的几点学习体会 __--董道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05浏览次数:846

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优秀民族文化最自信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集》中说过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更认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正是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文化,才共同汇成了世界文化的色彩斑斓。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人,魅力主要就在于它的多样性。我们越是在敞开怀抱迎接外来文化的同时,越要明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化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理念、理路和表达方式,是中国人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基因。同时,又积淀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要素,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仍然需要发展和创新,在保留其传统精髓的同时,更需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正如DIY彩灯的外国友人所言,“这样的彩灯,可以挂在房间当装饰。”而那些对渠县刘氏竹编咖啡杯感兴趣的德国观众,看中的也是竹编给他们的生活器皿增添了异域风情。
事实上,诞生在人类文化轴心时代,几千年积淀下来并且在不断生长着的儒道互补,诸子百家以降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也是人类最可珍视的文化财富。儒家学说,《论语》109次提及“仁”。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为解决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人相处的许多基本原则。譬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和谐大同。道家学说以道为核心,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相处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比如对大自然的顺应、对过度贪婪物欲的节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解决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精神危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孔子和老子,已经引起西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中许多杰出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完全不必要数典忘祖。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些知识分子朋友,常常以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简单粗暴否定我们伟大先贤留下的最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而在西方思想界,有谁这样对待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呢?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也是这样,只有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凝练出来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打造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底蕴、吸收新时代元素的民族文化昭示着文化创新的自信心和对世界的影响力。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是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三、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
世界应当是交流的世界,封闭等于死亡。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交流。今天的中国仍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世界不等于西方。我们有些人在提及“世界”一词时,往往把“世界”一词的词义内涵简单转换成“西方”。坦率地说,在今天部分中国知识界所谓的“世界主义者”视野里,其实一直没有欧美以外国家的身影的。所以,把“世界眼光看中国”变成了“西方眼光看中国”。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学逐渐摒弃西方文化中心论,提出大历史观的同时,我们却隐约看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褪的阴影。
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在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中会创造许多共同的文化形式,抹杀文化的共同性等于自绝于人类。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否认人类共同的文化形式不是文化自信。